“不要推我,打110报警!”南航CZ6164航班舱门开启瞬间,这句嘶喊刺破大连周水子机场的夜空。2025年8月7日晚,深圳飞往大连的航班上,一名女生被一家四口围攻倒地,起因仅是后排男孩持续踢踹其座椅引发争执。目击视频显示,男孩故意撞落女生耳机后,冲突在降落时爆发为肢体暴力。母亲将孩子护在身后高喊:“他还是孩子,你就不能体谅吗?”——十二个字,成了压垮理性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熊孩子现象早已不是新鲜话题,但此次事件暴露的暴力升级触目惊心。据民航舆情监测平台统计,2025年暑期“机上冲突”类投诉同比激增43%,其中67%涉及儿童扰序。当深圳白领林薇向笔者展示手臂淤青照片时,声音仍在发颤:“上周在迪士尼排队,后排孩子猛踹我椅背两小时,劝阻时他父亲瞪着我问‘没生过孩子吧?这么没耐心’。”这种将公共空间视为自家客厅的傲慢,正在将微小摩擦催化为暴力旋涡。
三问病灶:谁在豢养社会暴戾之气?
一问:家庭教育的集体溃败
展开剩余76%进去十多次了,没20分钟就出来!”四川江油霸凌事件中,施暴少女的狂言撕开残酷现实: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宽容,反成其施暴的底气。当沈阳17岁女孩被围殴视频以6.6元/段的价格在网络贩卖,施暴者直播带货时嬉笑宣称“未满十四岁不判刑”,我们不得不承认——熊孩子背后必定站着熊家长。这些家庭将“年幼”等同于“免责金牌”,将公共道德碾作脚下尘埃。
二问:惩戒体系的软骨病
现行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如同漏网:14周岁以下免罚,14-16周岁除非“情节严重”否则不拘留。江油霸凌案中,13岁施暴者仅被批评教育,15岁主犯拘留13日后转入专门学校——这种处罚对经历4小时蹂躏的受害者何其讽刺?更令人忧心的是,法律保护不应成为未成年施暴者的护身符。2026年将生效的新规虽增加“情节恶劣可拘留”条款,但当下矫治机制仍显疲软。
三问:流量怪兽的共谋
河南周口产科医生坠楼悲剧揭示另一重暴力维度。她在抖音遭遇7个月网暴后走向绝路,而平台审核机制形同虚设。当霸凌视频被打包售卖、施暴者变身“网红”,算法推荐正在为暴力流量开闸放水。某平台内部流出的KPI考核表显示,“争议性内容”推送权重竟高于普通视频1.8倍——在点击率至上的逻辑下,人性底线节节败退。
破局之路:重构文明的三重防火墙
1 解纷机制前置:湖北咸安的启示
镜头转向湖北咸安区综治中心。电子屏实时跳动数据:非警务警情分流率95%,劳动仲裁调解率75.7%。这里独创的“1+6+7+N”架构将人民调解、信访接待等力量整合,实现矛盾“一站式调处”。2025年上半年化解3077起纠纷,成功率97.6%。其秘诀在于用“数据跑路”替代“群众跑腿”:网格员APP实时上报隐患,家暴案件24小时联动庇护所转介,甚至为务工者开设“夜间调解室”。若航班冲突发生在咸安:乘务员可通过终端直连综治中心,心理咨询师视频介入安抚情绪,而非任其发酵为全武行。
2 打破年龄护盾:让代价穿透特权
法律界呼吁的“恶意补足年龄原则”亟待落地。当施暴者利用年龄豁免权反复作恶,应启动行为档案制度——将霸凌记录纳入学籍档案,限制升学考公资格。更关键是追责监护人:江油霸凌案中,施暴少女父母长期无业失管却未受任何追责。深圳已试点“亲职教育令”,对纵容子女违法的家长强制社区服务120小时,此类探索值得推广。
3 压实平台铁肩:告别流量鸦片
规则重建:从高铁到云端的希望之光
T290次列车事件曾点亮曙光。女子李某强占座位拒不离开,乘警告知违法后仍态度嚣张。结局是7日行政拘留——铁路警方用刚性执法宣告:公共规则没有例外。这个夏天,当沈阳被霸凌女孩父亲跪求公道时,三十名市民举着“拒绝二次伤害”标语静立法院外;当航班围殴视频疯传,超50万网友在话题页打卡“#不当沉默羔羊”。这些微光正在汇聚。
笔者在湖北咸安婚姻调解室目睹过更温暖的解法。心理咨询师将菊花茶推给争吵夫妻:“咱们慢慢说。”三个月后,曾欲离婚的杨某夫妇携锦旗致谢——调解员不仅促成和解,更为他们制定“情感修复计划”:参加退休兴趣班、安排越洋家庭日。法治的刻度与温度,在此达成完美平衡。
大连机场派出所调解室里,航班冲突双方仍在僵持。民警翻开案卷,首页贴着湖北咸安综治中心的热线二维码——这或许是暴力螺旋的终止符。
此刻,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航班上的乘客:是冷眼旁观?还是做挡住拳头的空乘?当那个母亲喊出“孩子还小”时,请用千万人的声音回答:“正因他还小,才更要学会敬畏规则。”
您遭遇过公共场合冲突吗?如果是您会如何处理?→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!
发布于:福建省免费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