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地时间8月8日,俄罗斯海军遭遇了一场令人咋舌的尴尬事件。正在圣彼得堡波罗的海船厂码头进行舾装的3000吨级远洋破冰拖船“Kapitan Ushakov”号,毫无征兆地向右舷严重倾斜。船厂紧急出动大马力拖船支援,彻夜抢修,但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,这艘即将交付的新船最终还是在8月9日清晨遗憾地倾覆,直直沉入海底,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。
“Kapitan Ushakov”号来头不小,它基于2014年推出的23470型远洋拖船设计建造,船长69.75米,宽15米,乘员33人,续航力30天,排水量约3200吨 。其功能十分强大,设计上可在任何航行区域拖带船只、浮式物体和海上结构,符合Arc4冰级要求,能在-30℃环境下破除1.2米厚的冰层,还可执行搜救、灭火作业等任务,并配备直升机停机坪,是俄罗斯北方舰队执行极地任务的核心装备之一。该船于2017年在雅罗斯拉夫尔船厂开建,2022年6月下水,2023年底运至圣彼得堡完成后续建造流程,原定于2024年底前投用,计划加入驻扎在摩尔曼斯克的俄罗斯北方舰队第566支援舰分队,谁能料到却在最后关头出了这样的意外。
从技术层面深入剖析,这次事故疑点重重。一般来说,军舰在下水和维修阶段确实容易出现倾覆事故。下水时,军舰从陆地转移到水中,姿态发生巨大改变,处于非稳定阶段,一旦质量、工艺存在细微差错,就可能引发事故,甚至导致倾覆;而重返船坞大修时,涉及军舰内部结构和设备的调整,水密舱和稳定布置可能会受到损伤,从而造成倾覆。但“Kapitan Ushakov”号出事的时间是在舾装末期,此时关键设备均已上舰,理论上并没有高风险操作。一艘舾装多日的船舶,自身具备调整能力,在码头的姿态应该是非常稳定的,属于典型的可控状态。因此,最有可能的原因要么是水密舱建设本身存在质量问题,不过考虑到该船已在码头停靠较长时间,这个可能性相对较小;要么就是整个舾装过程毫无制度可言,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规范流程。
此次事故也让俄罗斯的造船工业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。近年来,俄罗斯造船工业的发展状况实在不容乐观。就拿航母“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”号的维修改造来说,从2017年开始就状况百出。2018年,俄罗斯最大的浮动船坞沉没,导致航母受损;2019年,航母又发生重大火灾,造成2人死亡,14人受伤,其维修和改造工作也多次暂停,至今命运仍悬而未决。还有其他水面舰艇的建造计划,也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拖延甚至停滞,俄罗斯的船厂(除了生产潜艇的)如今大多只能造一些吨位比较小的护卫舰,剩下的还得忙着帮别的国家升级改造船来赚取外汇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Kapitan Ushakov”号的倾覆事件更是让俄罗斯造船工业的问题暴露无遗。这不仅意味着俄罗斯海军在短期内又将失去一艘关键装备,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,比如影响俄罗斯北极战略的推进,毕竟23470型拖船对于北方舰队执行极地任务至关重要;甚至可能导致俄罗斯造船业在国际上的信用危机,让外界对俄罗斯的造船能力产生更多质疑。
事故发生后,网上也出现了一些声音,认为俄罗斯或许该向中国求援。从中国的角度来看,近年来中国造船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海军军舰“下饺子”般不断涌现,各种先进舰艇相继服役,技术实力和建造能力有目共睹。中国不仅拥有先进的造船技术,还有包括振华30号在内的多艘超大型浮吊船,海上打捞技术堪称世界领先,此前还成功帮助韩国打捞了6825吨的“世越号”沉船。
但话说回来,扶正一艘3000吨的拖船,对于俄罗斯来说或许并非无法完成的任务。连朝鲜都有能力独立完成5000吨军舰的扶正工作,俄罗斯应该也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来处理此事。不过,这起事故也给俄罗斯敲响了警钟。俄罗斯海军当前面临着严重的装备老化和更新换代问题,其现役的主力大型舰艇,像“彼得大帝”号巡洋舰、“光荣级”巡洋舰等,大多还是上个世纪苏联时期建造的。在苏联解体后,俄罗斯的造船业受到重创,原本依赖乌克兰的技术支援也随着俄乌关系的紧张而中断。如今,俄罗斯在水面舰艇建造方面困难重重,未来如果想要重振海军,从国外进口性价比高的舰艇,尤其是向造船实力强大的中国寻求合作,也并非没有可能。
俄罗斯3000吨军舰在舾装期间倾覆,这无疑是一场令人惋惜的重大事故。它不仅让俄罗斯海军的发展计划受阻,也让世界看到了俄罗斯造船工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。至于俄罗斯是否会向中国求援,目前还难以定论。但无论如何,此次事件都将促使俄罗斯重新审视和反思其造船工业的发展,而国际社会也在拭目以待,看俄罗斯将如何应对这一困境,重振其海军力量。
免费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